[1] 尹婉宜,刘清池,贾晓辉,等.泼尼松联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J].2016,27(27):3770~3773.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176. [3] 黄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9):18~21. [4] 曹慧琴,韦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8):1854~1856. [5] 武昌,陈斌.IL-37、IL-6及TGF-β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0):2891~2893. [6] 刘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多项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121. [7] 刘晓娟.丙种球蛋白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转化生长因子-β1、白介素-17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杂志,2017,45(6):77~79. [8] 苗新宇.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预后的价值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8):125~126. [9] 欧阳良良,荀春华,梁晓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膜蛋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的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12):1323~1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