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有英文摘要标准格式
无英文摘要标准格式
更多...  
         友情链接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更多...  
 
2025年 31卷 6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论著
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药物与临床
 
       论著
881 RNF8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肾透明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张亚丽, 张小艳, 赵俊琳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1
目的: 探究环指蛋白8(RNF8)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细胞增殖、侵袭、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以及对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至2023期间于太原市中心医院就诊并行病理检查的30例CCRCC患者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法检测癌旁组织、癌组织以及人CCRCC癌细胞786-O中RNF8 mRNA表达水平;将人CCRCC细胞系786-O细胞随机分为NC组(未转染质粒)、si-NC组(转染RNF8阴性对照)、si-RNF8组(转染si-RNF8)和si-RNF8+Wnt激活剂LiCl(si-RNF8+LiCl)组;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发生迁移及侵袭细胞数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有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EMT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CRCC癌组织中RNF8 mRNA表达水平(1.47±0.12)高于癌旁组织(0.62±0.05)(t=35.813,P<0.001);相较于si-NC组,si-RNF8组细胞中RNF8 mRNA、Wnt1、β-catenin、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水平、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量、发生迁移及侵袭的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Wnt激活剂LiCl的加入则逆转了沉默RNF8表达对786-O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EMT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RNF8在CCRCC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水平,敲低RNF8能够起到抑制CCRCC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EMT的作用,这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2025 Vol. 31 (6): 881-885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981 KB)  ( 9 )
886 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血清NSE TNF-α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临床转归的关系研究
庄源, 樊微微, 刘敦花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治疗转归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4例,所有患者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并检测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NSE、TNF-α水平,分析其与氯吡格雷治疗转归的关系。结果: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CYP2C19基因代谢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清与NSE、TNF-α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基因不同代谢型的血小板聚集率和NSE、TNF-α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血小板聚集率和NSE、TNF-α水平高于快代谢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合并糖尿病占比、年龄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及年龄、NSE、TNF-α水平是影响氯吡格雷治疗转归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五指标联合评估的AUC为0.84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3、0.574。结论: 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预后不良与CYP2C19基因慢代谢型及血清NSE、TNF-α水平存在关联性,并对评估治疗转归有一定价值。
2025 Vol. 31 (6): 886-891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1265 KB)  ( 7 )
891 组织β-catenin c-Myc Wnt1 mRNA表达水平与CIN合并HPV感染患者病理分级及术后复发的关系研究
梁霄, 韩冬芳, 任婧, 杨慧玲, 高丽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3
目的: 探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宫颈组织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C-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c-Myc)、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1(Wnt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及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CIN合并HPV感染患者92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患者宫颈组织中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及术后复发的关联性。结果: 不同CIN级别患者组织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IN 3级、CIN 2级高于CIN 1级,而CIN 3级高于CIN 2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组织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与宫颈组织活检CIN分级成正相关(r=0.527、0.568、0.574,P<0.05);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组织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是影响宫颈组织活检CIN病理分级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复发患者组织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高于非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组织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预测术后复发的AUC分别为0.799、0.849、0.795,敏感度分别为0.941、0.941、0.706,特异度分别为0.589、0.649、0.821。结论: CIN患者宫颈组织β-catenin、c-Myc、Wnt1 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病理分级及术后复发相关,且对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2025 Vol. 31 (6): 891-896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351 KB)  ( 3 )
896 老年食管癌患者血清GDF-15 FGF23表达与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关系
薛茜, 田瑞媛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4
目的: 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表达与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1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病例组)及117例老年体检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老年食管癌患者血清GDF-15、FGF2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pearman法分析GDF-15、FGF23水平与营养状态指标[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主观全面评定法(PG-SGA)]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食管癌死亡患者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GDF-15、FGF23预测老年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病例组患者GDF-15、FGF23的水平及NRS-2002、PG-SGA评分均增加(P<0.05)。GDF-15、FGF23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Spearman法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GDF-15与NRS-2002、PG-SGA评分呈正相关(P<0.05),FGF23与NRS-2002、PG-SGA评分呈正相关(P<0.05)。死亡组GDF-15、FGF23表达水平及NRS-2002、PG-SGA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淋巴结转移、GDF-15、FGF23作为危险因素对老年食管癌患者预后死亡造成影响(P<0.05)。经ROC曲线分析,GDF-15、FGF23水平预测患者预后死亡的AUC分别为0.878、0.767,二者联合预测的患者预后死亡的AUC为0.920,二者联合AUC大于二者分别预测AUC(P<0.05)。结论: GDF-15、FGF23在老年食管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二者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营养状态有关,二者联合可作为有效的血清学检测工具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2025 Vol. 31 (6): 896-901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340 KB)  ( 3 )
902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影响因素及其预测价值
师淑静, 张春燕, 裴利花, 高霞, 刘燕, 张丽鹏, 孙文霞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5
目的: 探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手术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2年随访期内的妊娠结局分为良好结局组(77例)和不良结局组(4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年龄、不孕年限、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AFS)、生育指数(EFI)、术后用药情况、术后抗苗勒管激素、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水平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的预测价值;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结果: 结局不良组的年龄、E2均大于结局良好组(P<0.05);结局不良组的EFI、AMH、P水平均小于结局良好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FI评分、AMH、E2及P水平均为腹腔镜术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四者联合(AUC=0.909)对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最高。据独立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准确度良好和临床应用价值高。结论: EFI评分低、术后低AMH、P水平、高E2水平可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辅助指标,为其独立影响因素,四者联合具有最高预测价值。
2025 Vol. 31 (6): 902-907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1586 KB)  ( 4 )
908 抽动障碍患儿外周血IgE 25-(OH)-D及脑电图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张燕, 肖国辉, 陈进旭, 张小君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6
目的: 分析抽动障碍(TD)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E(IgE),25-羟基维生素D[25-(OH)-D]及脑电图(EEG)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5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TD患儿102例,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将患儿分为轻中度患病组(YGTSS评分≤50分)和重度患病组(YGTSS评分>50分),比较两组IgE、25-(OH)-D水平、EEG检查结果。TD患儿均进行规范治疗后,根据YGTSS下降幅度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D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EEG检查结果、IgE、25-(OH)-D的关联性。结果: 102例TD患儿中,轻中度、重度患病各有78例(76.47%)、24例(23.53%)。两组IgE、25-(OH)-D、EEG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患病组IgE、EEG异常率高于轻中度患病组,25-(OH)-D低于轻中度患病组(P<0.05);102例TD患儿中,预后不良41例,占比40.20%。预后不良组IgE水平、EEG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25-(OH)-D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经Logistic分析,EEG检查结果、IgE、25-(OH)-D为影响TD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D患儿外周血IgE水平较高,25-(OH)-D,EEG异常率高,且均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价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025 Vol. 31 (6): 908-912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203 KB)  ( 2 )
912 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相关参数与急诊介入溶栓后临床结局的关系
张盼, 白洁, 徐银美, 宋莉, 席佩, 杨慧玲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7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与急诊介入溶栓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2年8月至2024年6月本院收治的116例ACI患者,所有入组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溶栓治疗,并通过观察介入前患者血清Hcy及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膜糖蛋白p-选择素(P-selection,CD62P)、PLT分布宽度(PDW)]变化,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 预后不良患者Hcy、CD62P、PDW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患者PLT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cy、CD62P、PDW水平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成正相关(r=4.766、3.862、4.268,P<0.05),PLT水平与mRS评分成负相关(r=-3.98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ACI患者临床结局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NOHSS评分及Hcy、CD62P、PDW水平是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PLT水平是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Hcy、PLT、CD62P、PDW评估ACI患者出院90d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16、0.744、0.732、0.804。结论: Hcy、PLT、CD62P、PDW水平异常与急诊介入溶栓ACI患者临床结局存在一定的关系,并对其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2025 Vol. 31 (6): 912-917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350 KB)  ( 2 )
917 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风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
董小利, 欧朝阳, 耿晨, 汤慧敏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8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并探究风险因素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以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3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术后2年内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5)和未复发组(n=78)。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风险因素对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子宫肌瘤数目、最大肌瘤直径、术后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比较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35岁、月经初潮年龄<14岁、子宫肌瘤数目≥2个、最大肌瘤直径≥10cm、术后FSH、LH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E2是其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子宫肌瘤数目、最大肌瘤直径联合预测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6,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4.87%,明显优于各因素单独预测(P<0.05)。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受患者年龄、月经初潮年龄、子宫肌瘤数目、最大肌瘤直径、激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风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效能良好。
2025 Vol. 31 (6): 917-923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401 KB)  ( 2 )
923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T1b期肾癌对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CTC的影响
任磊, 施量, 燕群峰, 叶明宝, 杜昌国, 王亚辉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09
目的: 探究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T1b期肾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循环肿瘤细胞(CTC)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选自88例T1b期肾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将4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纳入A组,将46例行肾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B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肾功能恢复情况[肾小球过滤估计值(eGFR)]、CTC水平、术后复发转移情况[3年内无复发生存期(RFS)]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热缺血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较A组在手术时间上更长,在术中估计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上更少(P<0.05);与术前相比,A组术后1、3、6个月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的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eGFR水平降低(P<0.05);A组相较B组在术后1个月时eGF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6个月时的eGFR水平上更高(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7d时的CTC水平升高(P<0.05),术后3个月时C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CTC水平、3年内RFS、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部分切除术与肾癌根治术应用于T1b期肾癌患者的治疗中均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二者在控制肿瘤复发转移上效果相当,但与肾癌根治术相比较,肾部分切除术更能保护患者肾功能,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2025 Vol. 31 (6): 923-928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1241 KB)  ( 4 )
929 T-钙黏蛋白在黑色素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陆海涛, 李雪飞, 牛艳东, 吴景良, 赵运华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0
目的: 探讨T-钙粘蛋白(T-cadherin)在黑色素瘤多药耐药性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评估顺铂(cisplatin,CDDP)耐药的B16F10(CDDP-R 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株对氮烯咪胺(dacarbazine,DTIC)和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敏感性。采用MTT法、细胞划痕实验检测T-cadherin分别联合DTIC、PTX对CDDP-R B16F10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cadherin对CDDP-R B16F10细胞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1,MDR1)和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 CDDP-R B16F10细胞对DTIC的耐药指数(Resistance Index,RI)为3.46,对PTX的RI为1.46。与其他组相比,T-cadherin联合DTIC和PTX降低细胞的OD值和划痕愈合率(P<0.05)。CDDP-R B16F10细胞中MDR1和Survivin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亲本B16F10细胞(P<0.05)。而T-cadherin转染可下调CDDP-R B16F10细胞MDR1和Surviv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大剂量CDDP冲击与逐步加剂量相结合的方法诱导的CDDP-R B16F10细胞株可产生多药耐药性。T-cadherin可增强CDDP-R B16F10细胞对DTIC和PTX的敏感性,并通过下调MDR1和Survivin的表达来逆转多药耐药性。
2025 Vol. 31 (6): 929-934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1669 KB)  ( 3 )
934 基于SIRT1介导的自噬探讨芪龙愈疮膏对糖尿病足大鼠模型创面修复的作用
蔡新伦, 朱燕, 李军, 王贵会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1
目的: 基于SIRT1信号分子及自噬,探究芪龙愈疮膏对糖尿病足大鼠模型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二甲双胍组、芪龙愈疮膏组、芪龙愈疮膏+SIRT1抑制剂EX527组,每组8只。通过高糖高脂饲养、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切除足背部皮肤以构建糖尿病足大鼠模型。动态血糖检测仪检测大鼠的空腹血糖(FBG),观察并计算大鼠的创面愈合率,HE染色检测创面组织的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IL-6、TNF-α、IL-1β水平,RT-qPCR检测创面组织中SIRT1、Beclin1、p62、LC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创面组织中SIRT1、Beclin1、p62、LC3Ⅱ/Ⅰ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检测创面组织中SIRT1蛋白的表达。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FBG水平升高(P<0.05),创面愈合率降低(P<0.05),创面组织中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显著减少,血清中IL-6、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5),创面组织中SIRT1、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降低(P<0.05),p62的表达增加(P<0.05);相对于模型组,阳性药物组、芪龙愈疮膏组大鼠FBG水平降低(P<0.05),创面愈合率升高(P<0.05),创面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减少,新生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加,血清中IL-6、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创面组织中SIRT1、Beclin1、LC3Ⅱ/Ⅰ的表达增加(P<0.05),p62的表达降低(P<0.05);EX527能显著抑制芪龙愈疮膏的作用(P<0.05)。结论: 芪龙愈疮膏能够促进细胞自噬、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糖尿病足大鼠创面组织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1信号相关。
2025 Vol. 31 (6): 934-940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813 KB)  ( 2 )
941 基于NF-κB/MAPK信号通路探讨自拟当归茱萸汤对胃食管反流病大鼠的改善作用
王力生, 周宁, 黄敏哲, 黄仁礼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2
目的: 探讨当归茱萸汤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大鼠的改善作用,并基于NF-κB/MAPK信号通路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食管支架植入术构建GERD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1.56mg/kg和兰索拉唑肠溶片3.125mg/kg,灌胃)、当归茱萸汤组(3.0mg/kg当归茱萸汤药液,灌胃)和NF-κB激活剂组(灌胃3.0mg/kg当归茱萸汤药液+腹腔注射NF-κB通路激活剂BA10mg/kg),每组15只。治疗期间记录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大鼠食管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食管组织TNF-α、IL-6、IL-1β水平;RT-qPCR检测食管组织中巨噬细胞极化标志物CD86、iNOS和CD206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Claudin-4和NF-κB/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发无光泽,采食、饮水量和体重均减少,粪便较干,且粪便量减少,有食物残渣反流至口角,食管黏膜有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固有层乳头延伸,大量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TNF-α、IL-6、IL-1β、CD86和iNOS mRNA、p-p65、p-JNK、p-ERK显著增加(P<0.05),CD206 mRNA、E-cadherin、Claudin-1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当归茱萸汤组和NF-κB激活剂组大鼠毛发光泽度、采食、饮水和粪便情况有好转,粪便干燥或湿润,食物残渣反流情况减少,体重有所增加,食管黏膜鳞状上皮增生、固有层伸长和炎症细胞浸润均减弱,TNF-α、IL-6、IL-1β、CD86和iNOS mRNA、p-p65、p-JNK、p-ERK显著降低(P<0.05),CD206 mRNA、E-cadherin、Claudin-1明显增加(P<0.05);与西药组比较,当归茱萸汤组和NF-κB激活剂组大鼠有少量黏膜鳞状上皮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固有层延伸程度减轻,TNF-α、IL-6、IL-1β、CD86和iNOS mRNA、p-p65、p-JNK、p-ERK显著降低(P<0.05),CD206 mRNA、E-cadherin、Claudin-1明显增加(P<0.05);与当归茱萸汤组比较,NF-κB激活剂组大鼠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鳞状上皮增生和固有层延伸,TNF-α、IL-6、IL-1β、CD86和iNOS mRNA、p-p65、p-JNK、p-ERK显著增加(P<0.05),CD206 mRNA、E-cadherin、Claudin-1明显减少(P<0.05)。结论: 当归茱萸汤能够改善GERD,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炎症反应,增强上皮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MAPK信号通路有关。
2025 Vol. 31 (6): 941-947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637 KB)  ( 2 )
947 18F-FDG PET/CT定量参数与DLBCL预后转归的关联性及预测价值分析
李毓斌, 张奇洲, 李肖红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3
目的: 分析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 PET/CT)定量参数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转归的关联性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例DLBCL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获取定量参数。随访2年,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18F-FDG PET/CT定量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最大病灶肿瘤代谢体积(MTVmax)、总肿瘤代谢体积(MTVsum)、最大病灶糖酵解(TLGmax)、总糖酵解(TLGsum)、最大病灶的最大直径(Dmax)],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根据常规影响因素建立常规Logistic预测模型,常规影响因素联合18F-FDG PET/CT定量参数建立新Logistic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Logistic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192例完成随访的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81例(复发42例,进展23例,死亡16例),预后良好患者111例。预后不良组Ann-Arbor分期Ⅲ~Ⅳ期占比、国际预后指数(IPI)≥4分占比、乳酸脱氢酶/白蛋白比值(LAR)及MTVmax、MTVsum、TLGmax、TLGsum、Dmax高于预后良好组,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Arbor分期(OR=2.129,95%CI:1.426~3.180)、IPI(OR=2.640,95%CI:1.731~4.025)、AFR(OR=0.383,95%CI:0.267~0.549)、LAR(OR=1.420,95%CI:1.143~1.765)、MTVmax(OR=1.503,95%CI:1.206~1.873)、MTVsum(OR=1.445,95%CI:1.185~1.761)、TLGmax(OR=1.487,95%CI:1.193~1.854)、TLGsum(OR=1.455,95%CI:1.175~1.802)、Dmax(OR=1.519,95%CI:1.220~1.891)均为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构建Logistic预测模型,ROC分析显示,新模型预测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1(95%CI:0.897~0.970),优于常规模型预测效能(P<0.05)。结论: 18F-FDG PET/CT定量参数MTVmax、MTVsum、TLGmax、TLGsum、Dmax均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与常规指标联合可明显提高对预后不良风险的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预后的新方案,并指导临床决策。
2025 Vol. 31 (6): 947-953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435 KB)  ( 2 )
       临床研究
954 不同胎龄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变化及与脑发育的关系
王雪红, 王娟, 陈丹, 杨莹莹, 王栋梅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4
目的: 探究不同胎龄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变化与早产儿脑发育的关系。方法: 选取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03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进行分组,分析患儿aEEG变化;所有患儿均进行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评估患儿脑发育情况,采用Spearman分析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变化与脑发育的关系。结果: 随着胎龄的增加,连续性(Co)阳性率逐渐上升,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的Co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的增加,睡眠-觉醒周期(SWC)阳性率逐渐上升,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的SWC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的增加,下界振幅(LB)不断升高,不同胎龄早产儿的aEEG<3μV、>5μV的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的增加,带宽(B)不断下降,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早产儿额叶白质、顶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胎龄早产儿aEEG中LB与胼胝体压部FA值、大脑脚FA值成负相关,B与顶叶白质FA值呈正相关,与大脑脚FA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 随着胎龄的增加,aEEG逐渐成熟,主要表现为Co与SWC阳性率增加、LB增加以及B变窄,与早产儿脑发育存在密切关联。
2025 Vol. 31 (6): 954-958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641 KB)  ( 3 )
959 常规药物治疗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PGP MRP1蛋白及脑电图的影响
于文平, 陈粉粉, 孙凤春, 杜冬青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5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难治性癫痫患者耐药蛋白及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按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rTMS组各30例。rTMS组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加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中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的浓度进行检测,并行临床疗效、脑电图改善情况评定。结果: 治疗12周后rTMS组的血清中PGP、MRP1蛋白的含量明显下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脑电图放电指数减少(P<0.05)。rTMS组的嗜睡、头痛、头晕、胃肠道反应、情绪低落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GP血清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P1血清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PGP的影响更大,对MRP1的影响较小。rTMS组脑电图改善率80.0%,显著高对照组的46.67%(P<0.05)。结论: rTMS联合抗癫痫药物可以减少难治性癫痫患者血清中PGP、MRP1蛋白的含量,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且治疗相对安全。
2025 Vol. 31 (6): 959-963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197 KB)  ( 2 )
96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孙丽莹, 江琦, 潘霓, 张兴江, 张先明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6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COPD患者的病原学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2例COPD并发真菌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出病原菌84株,其中以白假丝酵母(41.67%),热带假丝酵母(22.62%),烟曲霉菌(14.29%)。病原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年龄、病程、低蛋白血症、激素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是COPD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COPD真菌感染患者侵袭菌种广泛且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年龄、病程、低蛋白血症、激素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与感染的发生有关。重视真菌感染病原学特点、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COPD患者生存质量。
2025 Vol. 31 (6): 963-96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01 KB)  ( 2 )
969 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与MPV/PLT及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关系及临床价值研究
周贝贝, 李洁, 张萌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7
目的: 分析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及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115例重症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其预后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87)与预后不良组(n=28),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MPV/PLT、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Logistic回归分析MPV/PLT、LDH、PCT、CRP水平与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的关联性;以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分析MPV/PLT、LDH、PCT、CRP水平对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MPV/PLT、LDH、PCT、CRP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PLT、LDH、PCT、CRP水平与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密切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MPV/PLT、LDH、PCT、CRP水平联合预测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3,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97.01%,联合预测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小儿重症肺炎预后转归与MPV/PLT及炎症反应相关指标的关系密切,通过早期测定MPV/PLT、LDH、PCT、CRP水平可为临床预测重症肺炎患儿的预后转归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5 Vol. 31 (6): 969-973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379 KB)  ( 2 )
973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外周血miR-372-3p miR-27a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新生儿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马倩倩, 马丹, 陈东颖, 牛三强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8
目的: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外周血短链非编码RNA(microRNA,miRNA)-372-3p、miR-27a水平变化与孕妇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新生儿结局的关联性。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本院收治的102例GDM患者,同期选取102正常孕妇进行对照,测定入组者外周血miR-372-3p、miR-27a水平,并根据新生儿结局情况分为正常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测信息,绘制ROC曲线分析miR-372-3p、miR-27a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对GDM孕妇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GDM组外周血miR-372-3p、miR-27a及IR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GDM患者miR-372-3p、miR-27a表达水平与IR指数呈正相关,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518、0.616,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及miR-372-3p、miR-27a表达水平是GDM患者IR指数的影响因素,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不良结局组GDM孕妇miR-372-3p、miR-27a表达水平及IR指数高于正常结局组GDM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miR-372-3p、miR-27a表达水平及IR预测GDM孕妇新生儿结局的AUC分别为0.740、0.806、0.669。结论: GDM外周血miR-372-3p、miR-27a表达升高促进了患者IR发生风险,同时对评估新生儿结局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25 Vol. 31 (6): 973-97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68 KB)  ( 2 )
978 钢丝张力带固定联合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张友树, 丁文星, 董尧, 张德祥, 张力, 朱延龄, 戴传强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19
目的: 探究钢丝张力带固定联合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0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THA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1例。THA治疗组采用THA术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钢丝张力带固定联合THA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评估参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活动度、临床疗效(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与THA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的手术时间较长,而卧床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P<0.05)。术后4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良率高于THA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均增大,且联合治疗组术后4个月与术前的差值大于THA治疗组(P<0.05)。结论: 钢丝张力带固定联合THA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虽增加THA手术耗时,但可有效缩短卧床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增加髋关节活动度,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2025 Vol. 31 (6): 978-982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05 KB)  ( 2 )
983 玻璃陶瓷与高透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在前牙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陈刚, 夏芳, 卢志锋, 杨罗, 于风华, 许华山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0
目的: 分析玻璃陶瓷全瓷冠与高透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对前牙缺损患者的修复美学效果、咀嚼功能及1年随访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本院收治的前牙缺损患者156例,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78,修复体98个)和观察组(n=78,修复体92个)。对照组采用高透氧化锆全瓷冠进行修复,观察组采用玻璃陶瓷全瓷冠进行修复,两组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修复前、后的修复美学效果[粉色美学指数(PES)、白色美学指数(WES)]、咀嚼功能、牙周指标[牙龈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修复前后PES、WES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修复前后咬合力、咀嚼效率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修复前后PD、BI、PL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合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玻璃陶瓷全瓷冠与高透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均可提高前牙缺损患者的咀嚼功能、改善牙周指标水平,但玻璃陶瓷全瓷冠具有更高的修复美学效果,而高透氧化锆修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2025 Vol. 31 (6): 983-98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02 KB)  ( 2 )
987 氧化锆桩加氧化锆冠与纤维桩加氧化锆冠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的效果观察
褚芹芹, 潘宝胜, 张辉, 谢元璐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1
目的: 探讨氧化锆桩加氧化锆冠修复与纤维桩加氧化锆冠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的效果观察。方法: 共纳入117例在本院接受牙体大面积缺损修复的患者,收治时间为2020年4月至2024年4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氧化锆桩组(n=61)和纤维桩组(n=56)。氧化锆桩组采用氧化锆桩加氧化锆冠修复,纤维桩组采用纤维桩加氧化锆冠修复。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修复前和修复后6个月的咀嚼功能(咬合力、咀嚼效率)、修复体稳固性(PTV值)、修复总时间、牙龈健康[牙龈出血指数(BI)、牙周袋深度(PD)、牙龈指数(GI)]、龈沟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修复体脱落情况、边缘密合度以及美学效果[粉红美学评分(PES)和白色美学评分(WES)]。结果: 修复6个月后,两组的咀嚼功能均明显提升,且氧化锆桩组的咬合力和咀嚼效率修复前后差值均高于纤维桩组(P<0.05)。纤维桩组的修复总时间为(12.00±3.50)d,氧化锆桩组的修复总时间为(27.00±7.50)d,纤维桩组的时间效率优于氧化锆桩组(t=13.660,P<0.001)。两组的修复体稳固性均有所增加,且氧化锆桩组修复前后PTV差值高于纤维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6个月,两组修复体的牙周健康状况均有所改善,且纤维桩组修复前后的BI、PD、GI指数差值均大于氧化锆桩组(P<0.05);纤维桩组修复前后的IL-1β、TNF-α和PGE2水平差值均大于氧化锆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6个月后,两组修复体脱落情况和边缘密合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6个月后,纤维组修复前后的PES和WES评分差值均高于氧化锆桩组(P<0.05)。结论: 纤维桩修复在时间效率、美学效果和牙周健康改善方面表现更优;氧化锆桩修复在咀嚼效能和稳固性方面更具优势。
2025 Vol. 31 (6): 987-993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51 KB)  ( 2 )
993 影响口腔外伤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沈达, 李健, 左伟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2
目的: 分析影响口腔外伤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115例口腔外伤后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感染组;回顾性分析同期于我院就诊的123例口腔外伤后非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纳入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医源性操作、激素使用情况、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及入院时血清炎性指标[D-二聚体(D-D)、血沉(ESR)、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EU)]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口腔外伤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医源性操作不当的情况、营养状态的比例、MIP-2、CRP、sCD14-ST、白细胞计数、NE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史、医源性操作不当、营养状态不良、MIP-2、CRP、sCD14-ST、白细胞计数、NEU水平升高是影响口腔外伤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伴有糖尿病、医源性操作不当、营养状态不良、MIP-2、CRP、sCD14-ST、白细胞计数、NEU是影响口腔外伤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 Vol. 31 (6): 993-997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196 KB)  ( 4 )
998 基于AhR/NF-κB/NLRP3信号通路探究姜黄素对根尖周炎大鼠的影响
陈蓓, 张建芬, 刘一乐, 韩香英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3
目的: 基于AhR/NF-κB/NLRP3信号通路,探讨姜黄素对根尖周炎(AP)大鼠炎症和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素+AhR拮抗剂CH-223191组,每组12只。第一磨牙开髓构建AP大鼠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模型组(生理盐水)、姜黄素组(灌胃给药姜黄素100mg·kg-1·d-1)、姜黄素+CH-223191组(灌胃给药姜黄素100mg·kg-1·d-1、腹腔注射5mg·kg-1·d-1 CH-223191)连续干预 4周。Micro-CT扫描根尖周组织以评估其破坏程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根尖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6、IL-1β水平,HE染色检测大鼠根尖周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根尖周组织中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AhR、p-p65 NF-κB /p65 NF-κB、NLRP3、caspase-1 p20、GSDMD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根尖周组织呈现明显的骨吸收情况,根尖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根尖周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增加,根尖周组织中OPG、AhR蛋白的表达显下调(P<0.05),根尖周组织中RANKL、p-p65 NF-κB /p65 NF-κB、NLRP3、caspase-1 p20、GSDMD蛋白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大鼠根尖周组织的骨吸收情况减轻,根尖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显著降低(P<0.05),根尖周组织中的炎症细胞数量减少,根尖周组织中OPG、AhR蛋白的表达显上调(P<0.05),根尖周组织中RANKL、p-p65 NF-κB /p65 NF-κB、NLRP3、caspase-1 p20、GSDMD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与姜黄素组比较,姜黄素+CH-223191组大鼠的上述指标被显著逆转(P<0.05)。结论: 姜黄素能通过抑制炎症来减轻AP大鼠根尖周组织的骨吸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hR/NF-κB/NLRP3信号通路相关。
2025 Vol. 31 (6): 998-1003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824 KB)  ( 2 )
1003 高危HPV分型宫颈癌小鼠模型中LINC00511调控PGK1的机制研究
王丽静, 田苗, 曹基婷, 焦雅坤, 赵思, 孙蕾, 曲姣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511在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分型引起宫颈癌中的表达特征,并深入分析其通过调控磷酸甘油酸激酶1(Recombinant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1,PGK1)促进宫颈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评估LINC00511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可行性。方法: 建立高危HPV16感染小鼠宫颈癌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和LINC00511敲低组(si-LINC00511组)。采用qRT-PCR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LINC00511和PGK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GK1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中PGK1和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情况。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评估肿瘤细胞凋亡情况。验证LINC00511与PGK1之间靶向调控关系。结果: 高危HPV16感染小鼠宫颈癌组织中LINC0051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G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LINC00511敲低小鼠肿瘤组织中PGK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PGK1磷酸化水平也显著降低,表明LINC00511正向调控PGK1表达和活性。敲低LINC00511后小鼠肿瘤体积为562.3±43.5mm3,对照组为825.1±67.2mm3(P<0.001)。肿瘤重量在si-LINC00511组为0.48±0.05g,对照组为0.79±0.01g(P<0.001)。免疫组化分析显示敲低LINC00511后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表明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TUNEL检测结果显示凋亡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表明LINC00511敲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LINC00511通过与PGK1的mRNA 3'UTR结合,正向调控PGK1表达。结论: LINC00511在高危HPV16感染引起宫颈癌中显著高表达并通过上调PGK1表达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敲低LINC00511能够有效下调PGK1表达并减缓肿瘤生长,提示LINC00511-PGK1轴在高危HPV相关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5 Vol. 31 (6): 1003-1010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2191 KB)  ( 4 )
1010 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和保留乳房扩大切除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美观度比较
张怡, 陈瑶, 王静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5
目的: 比较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和保留乳房扩大切除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及创口美观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从行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6例有效病例纳入A组,从行保留乳房扩大切除术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6例有效病例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近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其术后6个月时乳房的美观度及术前、术后6个月时肿瘤血清标记物[CA153、热休克蛋白90A(HSP90A)、骨桥蛋白(OPN)、分泌性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水平及生活质量[乳腺癌生命质量测量表(FACT-B)]差异。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中引流量均明显少于B组,且A组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B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乳房美观率(58.70%)显著高于B组(36.96%)(P<0.05);两组患者各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均低于手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FACT-B评分均高于术前,且A组评分高于B组(P均<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70%)低于B组(26.09%)(P<0.05)。结论: 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和扩大切除保乳术疗效相近,但整形保乳术能有效提升术后乳房美观度和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应用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患者需求,选择适宜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2025 Vol. 31 (6): 1010-1016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235 KB)  ( 3 )
1016 盆底肌筋膜手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在产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王慧, 陈苏徽, 孛学平, 吴鸣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6
目的: 探讨产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应用盆底肌筋膜手法联合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我院接诊的102例产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根据所采取干预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接受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联合组51例接受联合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比两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法(POP-Q)程度、盆底表面肌电Glazer评分、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不良反应以及远期疗效[盆底肌力分级评估结果]。结果: 治疗后,联合组POP-Q程度更低(P<0.05);联合组前静息得分、后静息得分、VAS评分治疗前后变化幅度(9.40±1.22)、(7.62±1.52)、(1.98±0.34)分高于对照组[(4.20±0.76)、(2.22±0.61)、(0.67±0.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2.16%高于对照组76.47%(P<0.05);两组不良反应合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联合组盆底肌力分级更高(P<0.05)。结论: 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基础上再联合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能提高轻度子宫脱垂患者的盆底肌力,并改善其子宫脱垂程度,对于减轻疼痛有一定的作用,疗效显著。
2025 Vol. 31 (6): 1016-1021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211 KB)  ( 3 )
1022 多裂肌脂肪比例及横截面积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椎间盘突出重吸收的关系
王丰, 戴国钢, 杜万里, 陈君蓉, 李曰文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7
目的: 探析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多裂肌脂肪百分比及横截面积变化与pfirrmann分级及治疗后椎间盘髓核重吸收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LDH患者105例,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患者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脂肪百分比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pfirrmann分级及治疗后椎间盘髓核重吸收的关系。结果: 在不同Pre-pfirrmann分级LDH中三级、四级患者的患侧占比及健L5/S1-pre纯多裂肌肌肉面积、健L5/S1-pre脂肪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post-pfirrmann分级LDH中三级、四级、五级患者的年龄、患L4/L5-post脂肪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吸收与未吸收患者在post-pfirrmann分级占比及患/健L4/L5-post脂肪比例、患/健L5/S1-post脂肪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健L4/L5-post脂肪比例为影响治疗后重吸收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健L4/L5-post脂肪比例评估LDH治疗后重吸收的AUC分别为0.729。结论: 健L5/S1-pre纯多裂肌肌肉面积、健L5/S1-pre脂肪比例在不同pre-pfirrmann分级上存在差异,而患L4/L5-post脂肪比例则在不同post-pfirrmann分级上存在差异,且健L4/L5-post脂肪比例与LDH治疗后重吸收有关,且对重吸收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2025 Vol. 31 (6): 1022-1028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261 KB)  ( 3 )
1028 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种植术中应用自体骨片的空间成骨效果的研究
孔令兵, 董世涛, 范佳美, 丁明会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8
目的: 探讨在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种植术中应用自体骨片的空间成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5月至2024年1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就诊且需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采用超声骨刀于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后将开窗自体骨片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置于上颌窦底后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12枚;对照组采用磨除法于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后将PRF置于窦底后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04枚,两组合计植入216枚,术后1、6、12个月分析评估两组疼痛、骨生成情况及愈合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均取得良好的上颌窦底提升效果,但对照组骨增量高度在术后6月后,下降趋势较明显,虽然能达到提升目的,但是新生骨吸收较多。结论: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自体骨片联合PRF应用于上颌窦外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骨增量效果。
2025 Vol. 31 (6): 1028-1033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2207 KB)  ( 3 )
1033 基于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心率变异性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李春燕, 钟晔, 柴娟娟, 张松文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29
目的: 探讨基于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的心率变异性(HRV)构建列线图模型对2型糖尿病(T2DM)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103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分析,根据心血管反射试验(CART)将患者分为DCAN组和NDCAN组,比较两组HRV指标差异,分析散点图HRV指标与时域指标的相关性;通过R软件构建散点图HRV指标列线图模型,评估该模型对T2DM患者发生DCAN的预测价值。结果: DCAN组24h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Lorenz散点图长轴(L0)、短轴(W)、长短轴比(L0/W)、三维RR散点图立体空间长轴(L)、xoy面二维图形长轴(L1)、二次投影x轴上长轴(L2)均低于NDC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L0、W、L、L1、L2与SDNN呈正相关(r=0.933、0.227、0.272、0.931、0.932,P<0.001),L0/W与SDNN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54,P=0.586);多因素分析显示,L0、L1、L2是T2DM患者发生DCAN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联合应用时建立3因子预测模型Ln(P/1-P)=11.127-0.005*L0-0.003*L1-0.010*L2,对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842>0.05,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942,其95%CI为0.899~0.985,决策曲线显示患者净获益均比另外两条极端曲线高,且阈值概率在0.02~0.92时,模型能产生更好的临床效益。结论: 基于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HRV指标(L0、L0/W、L1)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T2DM患者发生DCAN的预测价值较高,该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DCAN高危患者。
2025 Vol. 31 (6): 1033-1038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1767 KB)  ( 3 )
1039 应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价值
张立超, 吴迪, 武丽珠, 罗金伟, 张利强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30
目的: 探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并观察术后脊柱-骨盆X线片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2例DDH患者。依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髋关节分型、性别、患侧、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直接前方入路组及后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3d、14d及1、3、12、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髋关节外展及屈曲角度。在站立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及术后1个月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及髋关节倾斜角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均优于PLA组。直接前方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外展及屈曲角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外展及屈曲角度较术前比较明显增加,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骶骨倾斜角、髂骨倾斜角及髋关节倾斜角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直接前方入路组与前外侧入路组在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段Harris评分、VAS评分、髋关节外展及屈曲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的方式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来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显著,可改善DDH患者骨盆倾斜程度。
2025 Vol. 31 (6): 1039-1043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1201 KB)  ( 2 )
       药物与临床
1043 替罗非班联合PCI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疗效PCI相关心肌梗死及预后的影响
刘月宾, 刘红, 周金锋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3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PCI相关心肌梗死(PM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7月我院接诊的106例ACS患者,全部患者均行PCI术治疗,根据其术中冠状动脉内是否注射替罗非班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未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50例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比分析两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结果、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术后ST段恢复情况、PMI发生率、短期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3级率96.00%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CKMB、cTnI术前术后变化幅度(11.87±1.48)μg/mL、(2.34±0.25)μg/mL高于对照组[(10.36±1.33)μg/mL、(1.76±0.33)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min,观察组ST段恢复幅度(64.28±14.39)%高于对照组(40.31±11.32)%(P<0.05);观察组PMI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7.69%(P<0.05);观察组LVEDD、LVEF术前术后180d变化幅度(10.21±1.37)mm、(12.59±2.66)%高于对照组[(4.50±0.86)mm、(8.11±2.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CI术中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能提高ACS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减轻其心肌损伤,可进一步改善ST段恢复情况,降低PMI发生率,并提高短期内的心脏功能。
2025 Vol. 31 (6): 1043-1048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1221 KB)  ( 4 )
1048 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对正颌手术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的影响
戴伟兰, 陈白烨, 蓝丽芳, 谢珊珊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3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对正颌外科手术(OGS)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恶心、呕吐(PONV)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开展OGS患者90例,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45,舒芬太尼和纳布啡术后镇痛)和研究组(n=45,右美托咪定术中泵入+舒芬太尼和纳布啡术后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满意度、镇痛效果、睡眠质量,以及PONV严重程度和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镇痛总满意度(86.67%)和对照组的(64.44%)相比更高(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时点、组间、时点和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术后8h、16h、24h、48h的VAS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研究组在术后24h、48h的PSQI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更低(P<0.05)。研究组术后0~12h的PONV总发生率(11.11%)和对照组(60.00%)相比更低,研究组术后12~24h、24~48h的PONV总发生率(4.44%、6.67%)和对照组(11.11%、8.89%)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6.67(3/45),和对照组的28.89%(13/45)相比更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纳布啡应用于OGS患者,可提升镇痛满意度,提高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降低PONV严重程度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2025 Vol. 31 (6): 1048-1053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1323 KB)  ( 3 )
       文献综述
1054 从肾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现状
赵睿, 杜志峰, 谢双喜, 刘艳伟, 王书君, 孙建军
DOI: 10.3969/j.issn.1006-6233.2025.06.33
2025 Vol. 31 (6): 1054-1056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1169 KB)  ( 7 )
冀ICP备2025106803号    冀公网安备13080202000786号
版权所有 © 2016 《河北医学》杂志社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